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国民党发动“清党运动”,对共产党进行残酷镇压。中国共产党被迫从城市转向农村,探索“农村包围城市”的革命道路。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,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提出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,赣南、闽西等地的党组织积极响应,领导农民起义和武装暴动。
中央苏区财政部部长张鼎丞以“算盘、马灯、旧棉袄”三件物品闻名。他坚持“自带干粮办公”,即便担任要职,仍每日背着茅草编织的干粮袋,不占群众一粒粮食,用算盘精打细算保障苏区财政廉洁,马灯下夜访贫农解决实际困难,旧棉袄则象征其艰苦朴素的本色。苏区干部白天穿草鞋与群众同劳动,夜晚提灯笼走访贫农,解决土地分配、粮食短缺等问题。群众用山歌传唱:“夜打灯笼访贫农,日穿草鞋干革命”,生动概括了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中央苏区建立时,中共面临双重压力,在内部上,经济封锁导致物资匮乏,1932年苏区开展“节省运动”,干部每日伙食费仅5分钱;在外部,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实施“三分军事、七分政治”策略,同时利用保甲制度切断群众与红军联系。这一复杂背景促使中央苏区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权建设、军事战略和群众动员的“试验田”,其经验为后续延安时期乃至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苏区的故事已沉淀为历史,而苏区干部好作风却如璀璨星辰,照亮着时代的天空。它不是尘封的记忆,而是鲜活的指引。在日常工作生活里,我们应时刻以苏区干部为镜,修正言行、坚守初心,让好作风融入民族血脉,代代相传,永不褪色。